绝食争产,刀光剑影,离岸信托如今是最后的战场!
2024年2月2日,杭州。
病榻之上的宗庆后与长女宗馥莉签署了两份遗嘱和一份家族信托委托协议。三份文件,勾勒出一个价值千亿的饮料帝国传承蓝图。
七个月后,这份蓝图成了香港高等法院一宗公开裁决书里的核心证据。18亿港币的离岸信托资产被冻结,姐妹兄弟对簿公堂,一场围绕家族传承的暗战彻底公开化。
01 绝食争产
“我得先活下来。”
宗馥莉在一次采访中说出这句话时,眼神坚定。那时她刚刚从父亲手中接过娃哈哈帝国的权杖,但身边早已危机四伏。
根据直播中披露的信息,这位大小姐是通过绝食抗争才拿到了继承权。“走路都打晃了”,但最终迫使父亲将名下所有股权转到了她的名下。
这不是普通的家族企业交接班,而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赌。
宗庆后身边如狼似虎的人太多:老一辈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产业帝国里的旧人旧体系盘根错节,还有右边的Madame Du(杜女士)和她背后的三个子女。
如果宗馥莉是男儿身,“那可能绝食的是他爸爸”。但正因为是女儿,她不得不以极端方式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场绝食抗争暴露了中国家族传承中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是亲生女儿,也需要以性命相搏才能获得认可。
02 三足鼎立
如今的娃哈哈股权结构呈现出微妙的三足鼎立态势:国资、家族和职工持股分治。但最新的官方消息显示,这场股权之争已经落下帷幕。
“娃哈哈股权传承落定,正式迈入宗馥莉时代。”官媒的这三行宣告,为持续数月的控制权之争画上了句号。
宗馥莉的个人公司——宏胜系,在整个集团体系内已经占到强势位置。数据显示,围绕Kelly(宗馥莉英文名)的公司有260家,而围绕Madame Du的只有几十家,二者的实力和体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更关键的是,那25%的职工持股,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也已经变成了宗馥莉本人。这意味着29%的个人持股加上25%的职工持股,很快将合并为54%的绝对控股权。
Madame Du的荣泰系在股权、品牌方面已经全面出局。2024年2月宗庆后去世后,他们就完全失去了机会。
03 供应链之战
控制权之争的第一场战役发生在供应链领域。
Madame Du的荣泰系旗下有18家非常赚钱的供应链公司,这些公司长期从娃哈哈主体“抽血”盈利。这些公司“以前挣过很多钱,在海外有很多钱”。
但宗馥莉上任后采取了霹雳手段:直接斩断供应链,不再将公司的主要业务分包给荣泰系。
这一招直接切断了Madame Du的血源,让她彻底破防。从商业策略上看,这是教科书级的精准打击;从家族斗争角度看,这标志着表面和睦的彻底终结。
供应链之战的结果是:2024年12月,香港诉讼爆发,随后巨额资金被冻结。
04 离岸信托迷局
现在,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那18亿港元的离岸信托上。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公布的裁决书,2024年2月2日,宗庆后与宗馥莉签署了一份委托协议,要求女儿为三个弟妹设立信托基金,总额21亿港元。
问题在于:这份协议到底是不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信托契约?
从专业角度看,成立信托需要三个关键要素:明确的设立意图、确定的信托财产和确定的受益人。
首先看意图。宗庆后的意图是明确的,但宗馥莉方面主张,那只是父亲为了激励弟妹和安抚Madame Du而说的“术”,并非真实意图。
其次看财产确定性。这18亿港元的归属存在疑问:宗馥莉声称这部分资金是公司出海发展用的运营资金,并非专属信托财产。她还从中动用了110万美元用于越南工厂建设,这更削弱了财产的确定性。
最后看受益人。受益人倒是非常明确:Jerry、Jesse和Jackie宗,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妹。宗馥莉本人不在受益人名单中。
05 DNA与法律战
在这场争产大战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插曲是:Madame Du保留了宗庆后2023年的血样,显然是为DNA鉴定做准备。
但根据法律,DNA鉴定在这场争产案中毫无意义。
原因在于:中国实行的是“必留份”而非“特留份”制度。换句话说,只要遗嘱和信托有效成立,就可以超越法定继承的比例分配。
即使DNA证明了三子女的亲子关系,也无法撼动遗嘱和信托的效力。
从法律角度看,宗庆后的遗产规划基本上是专业的:同一时间签署两份遗嘱和信托协议,国内外资产的继承人安排清晰明确。
但他预料不到的是:签完协议后,大小姐并没有按常理出牌。
06 PTC的结构软肋
这场信托之争暴露了离岸信托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PTC(私人信托公司)的结构缺陷。
宗庆后选择使用PTC作为信托载体,初期由PTC过渡,后面再做正式信托。PTC的最大优点是控制权掌握在家族手中,但这也是最大的风险点。
根据协议,宗馥莉成为PTC的股东和董事,这赋予了她对信托的绝对控制权。当家族内部矛盾爆发时,控制PTC的人可能对其他家族成员产生巨大影响。
果然,宗馥莉采取了行动:要求变更信托公司,增加自己作为保护人,甚至要求将自己的孩子列为受益人之一。
PTC虽然提供了控制权,但也容易成为家族内斗的导火索。专业的离岸信托应该通过设立保护人、投资建议人、分配建议人等角色来制衡权力,而不是将大权集中在一人手中。
07 和解的可能性
尽管双方剑拔弩张,但和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从实力对比看,宗馥莉已经掌控了国内的基本盘,股权之争已经结束,供应链也被斩断。Madame Du唯一的机会就是那18亿信托资产。
但从香港裁决书透露的细节看,Madame Du的三个子女其实对争产并不积极。在所有的沟通记录中,根本看不到3J(Jerry、Jesse和Jackie)发言,他们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意思是我姐对我们这么不好,对我们这么仇恨,实在不行就算了。”
真正要争的是Madame Du自己。
如果双方能够谈判达成和解,或许是最好的结局。毕竟兄弟姐妹四人都是宗庆后的血脉,刀光剑影不如家和万事兴。
08 跨代领导力的缺失
这场争产大战暴露了中国一代企业家在方面的缺失。
宗庆后试图通过协议约束女儿,用法律手段实现公平分配,但这只是一种管理方式,而非真正的领导力。
真正的跨代领导力是:在你离开后,别人仍然愿意尊重你的遗愿。
宗庆后的人设一直是完美的企业家、好父亲,但他没有面对自己曾经的那些事,没有真正说服所有子女接受他的安排。
结果就是:所有人心里都不服气。
宗馥莉用绝食争取控制权,Madame Du用诉讼争取财产,三个年幼的子女则被动卷入这场战争。没有人真正尊重宗庆后的遗愿。
09 离岸信托的专业启示
从专业角度看,宗室争产案提供了几个重要启示:
一是离岸信托的确定性要求。财产必须100%属于委托人,不能有任何疑问。宗庆后通过“代持”说法来满足这个要求,但这在国内法下可能不被认可。
二是PTC的风险。家族成员控制PTC虽然加强了控制力,但也带来了家族内部矛盾和单点故障风险。
三是时间的重要性。宗庆后的传承规划做得太晚,病榻之上仓促签署文件,导致漏洞百出。
四是专业架构的必要性。离岸信托需要专业的设计,包括保护人机制、分配规则、争端解决机制等,不是简单签个协议就能完成的。
10 财富管理的未来
宗室争产案预示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一个巨大机遇:未来7-9年,中国将有18万亿财富传给下一代。
这些财富需要专业的传承规划,需要离岸信托工具,需要跨代领导力建设。
对财富管理行业人士来说,仅仅懂投资理财已经不够了,还需要懂遗嘱设计、信托架构、税务规划,甚至家族治理和领导力培养。
宗的案例告诉我们:离岸信托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服务高净值客户的必备工具。
结语:狠人与牛人
牛人不一定斗得过狠人。
Madame Du是牛人,能够找到信托公司,起草协议,推动执行;但宗馥莉是狠人,能够绝食争产,刀光剑影,打破常规。
这场狠人与牛人的战争还在继续,结局尚未确定。但无论如何,它都已经成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宗氏争产案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
第一,财富传承要提早规划,临渴掘井必生祸端;
第二,离岸信托是双刃剑,设不好反成催命符;
第三,比财富更难传承的是价值观——没有跨代领导力,亿万家产终是镜花水月。
此刻,宗馥莉正在三线作战:
对内要整顿元老,对外要应对杜氏,海外还要解决信托诉讼。
她最喜欢说:”以前怎样,现在还是怎样。”
但所有人都明白,那个在三轮车上写作业的小女孩,再也回不来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宗庆后毕生守护的”家文化”已支离破碎,娃哈哈这个国民品牌被拖入豪门恩怨,四个同父异母的子女注定此生为敌。
千亿帝国的黄昏缓缓降临,留给中国富豪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财富传承这门必修课,我们都需要补课。
宗氏争产案告诉我们,未来华人财富传承市场(10年内有18万亿)的重要角逐地就是离岸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