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企业不行,
干企业还不行吗?
他手里的锤子,
从来没有放下。
近日,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与创业者罗永浩之间一场关于“中式餐饮标准化”的争论,在舆论场激起了不小的涟漪。罗永浩在直播中直言“西贝的菜又贵又难吃”,贾国龙则回应“厨师现炒模式难以标准化”,双方各执一词,网友也迅速站队,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
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关于餐饮业发展路径的讨论,深层却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对商业文明、企业价值和社会契约的认知差异。当我们抛开孰是孰非的表象,会发现这场争论实际上揭示了三个层次的脆弱性:文明的脆弱、企业的脆弱和企业家的脆弱。
文明社会的脆弱根基
多年前,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记载了中国大地上曾经存在却又陨落的文明,最终发出“文明是脆弱的”这一慨叹。文明之所以脆弱,是因为它需要长期精心构建,却可能在一夕之间崩塌。野蛮则不然,它强韧而具有破坏力,即使在文明昌盛之时也潜伏其中,伺机而动。
笔者曾到访非洲莫桑比克,那里的自然环境和劳动力资源从不缺乏,但农业和商业却难以发展。原因在于,若你种植庄稼,他人必定会来偷抢;若你经营商业,复杂的商业体系所需的社会契约他们恰恰缺乏。在莫桑比克,一个年轻人最有“本事”的事情就是上街乞讨——实则是骗取外国人的钱财、大衣、鞋子和手机。
莫桑比克的农业和商业是脆弱的,因为那里的文明是脆弱的。没有基于相互尊重和契约精神的社会共识,任何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都无从谈起。
企业与企业家的脆弱性
在中国,这种脆弱性依然以不同形式存在。回顾历史,在流行批斗的年代,教师、干部甚至父母都可以是脆弱的——野蛮往往以“公义”之名大行其道。
企业与企业家同样面临这种脆弱性。想象两个孩子:一个专心搭积木,一个专门抡积木。那个搭积木的孩子能不哭吗?商业就是那个搭积木的孩子——不完美,有自己的构思,而他的积木也不是单凭一人之力能够决定的。
现代公司制度的诞生并非偶然。大英帝国最早确立公司的有限责任原则,正是认识到:如果要求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社会中将没有人愿意创办企业。这一制度设计的智慧在于,它理解企业的脆弱性,并为创新和冒险提供了一定的容错空间。
西贝从内蒙古的一家小吃店发展成为全国连锁的餐饮企业,走过了32年的历程。这32年中,它必须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效率与品质、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复杂关系。贾国龙对现炒模式的坚持,反映了一个餐饮企业家在规模化扩张与保持风味传统之间的艰难抉择。
同样,罗永浩作为连续创业者,从新东方教师到创办英语培训学校,从锤子手机到电子烟,再到直播带货,他的创业轨迹本身就映照出中国企业家的适应性与韧性。他的质疑,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消费者对性价比与品质的合理诉求。
社会契约:怜悯与同情的文明基石
健康的社会需要在批判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可以批评西贝价格偏高,但不应忽视其在疫情期间开放库存、支援前线的担当;我们可以质疑罗永浩的创业能力,但不应否定其屡败屡战的坚韧精神。
文明的进步建立在一种有怜悯和同情的社会契约之上。这种契约要求我们承认:任何企业都不完美,任何企业家都会犯错;创新需要试错空间,卓越需要时间沉淀。
当我们讨论“西贝们”是否会倒下时,实质是在追问: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文明?是只有标准化连锁快餐的世界,还是保留多样化选择的空间?是只有巨头生存的丛林,还是让中小创新者也能茁壮成长的生态?
包容性建设: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
健康的商业生态不应是零和博弈,而是多元共生的有机体。标准化与个性化、大规模生产与小批量定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全可以并存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西贝的现炒模式与中央厨房的预制菜模式并非水火不容。事实上,成功的餐饮企业往往能够在不同品类、不同场景中灵活运用多种生产方式。消费者的选择权才是最有力的投票器——用脚投票,而非用语言攻击。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如何对待那些有贡献但缺乏权利的群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舆论场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它们承担着就业、创新和经济活力的重任,却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靶子。
构建有韧性的文明社会
要构建有韧性的文明社会,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并践行几种关键理念:
首先,建设性批评与破坏性质疑的区别。前者指出问题的同时尊重对方的尊严和价值,后者则只为彰显自己的优越而否定他人。
其次,多元共生意识。社会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场,而是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价格区间、不同目标客群的企业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最后,契约精神与包容心态的结合。既要坚持商业契约中的权利与义务,也要对创新和试错有必要的包容度。
回到标题提出的问题:“如果西贝们倒下了,你能指望罗永浩给你做现炒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商业生态的多样性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一旦失去就难以恢复。
当我们为一家企业的缺点而欢呼时,当我们对一个企业家的失败而嘲弄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破坏那个让所有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社会契约。这个契约不仅包括法律框架下的权利与义务,还包括文化层面的尊重与理解。
文明的韧性不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强者,而在于我们如何呵护脆弱者;不在于我们如何赞美成功,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失败;不在于我们如何追求完美,而是我们如何接纳不完美。
在这个意义上,西贝与罗永浩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餐饮业的未来,还有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它的建设者,一个文明如何守护它的价值根基。
唯有建立在怜悯与同情基础上的社会契约,才能让我们的文明不再脆弱,让我们的企业有恒产者有恒心,让我们的企业家敢于创新而不惧失败。这不仅是西贝和罗永浩需要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因为最终,我们都将在同一个商业文明中共存共荣。
后记 | 一句推荐:
我们的社会不缺乏批斗者,更加不缺乏跟风批斗的人。灯火阑珊处,谁为我们的文明添上灯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