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式家族传承的。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荒唐到这地步。
宗氏一门,七旬老父,手书遗讯,美金信托,子女三人,看似周全无比,实则早已埋下祸根。
钱财堆成山,精神荒成漠。
传承若只传钱不传道,不过是为后代预备一场公开的羞辱罢了。
二、
江南富贾多,能传三代者寥寥。
人谓“富不过三代”,我谓“精神早已死在一代”。
近日观宗家争产案,沸沸扬扬,俨然成了一出现代《阿Q正传》——人人笑他,人人又何尝不是他?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这些高门大户中,竟以一种更荒诞的方式复活了。
以为设了信托、换了美金、签了文书,便算尽了传承之责。
殊不知,那只是一张遮羞布,遮得住法律的眼,遮不住人心中的洞。
三、
他说:“汇丰账户的美金尚不够,请把人民币换成美金。”
字迹陡然加粗,像极了临终前最后一搏。
然而我翻来覆去地看,只见“钱”字满纸,不见“人”字半点。
子女在他笔下,成了三个待分配的账户,一个需请假的受益人。
信托受益人本不必到场,他却叫他们“请假回来办”。
可见他至死未明白:传承,传的不是手续,是心;承的不是财富,是道。
四、
我曾见过不少这样的“精明人”。
精于算计,拙于人情;熟谙法律,漠视人心。
有一个做房地产的客户,执意要拿出一亿现金为儿子买别墅,说“房产是永恒的”。妻子不肯,儿子不要,他却愈发起劲,四处向人灌输他那“永恒的资产观”。
我那时便想:这哪里是爱?这分明是任性;哪里是传承?这分明是控制。
永恒的从来不是房产,而是人心里那点贪、那点怕、那张丢不起的老脸。
五、
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不是一个人的病,而是一代人的症结。
我们善于经营产业,却不善于经营家族;
善于积累财富,却不善于传递价值。
我们在工具层面已是专家,在人心层面却仍是稚童。
究其根本,是世界观早已歪了。
六、
人若以为此生不过是进化偶然,活着只为吃穿二字,死后一切归零。
那么他自然只会传钱,不会传道。
这叫“短见”。
《吕氏春秋》云:“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短见者,非但自杀,更要灭族。
而人若相信生命有来处、有目的、有永恒,
他便看得远,想得深,传得久。
这叫“长见”。
长见者,方能跨代。
七、
我在《跨代领导力》中,曾列一表,以辨两种人:
进化论者 | 设计论者 | |
---|---|---|
从何处来 | 偶然产物,高级动物 | 受造而有形象,独一无二 |
为何活着 | 生存至上,自我中心 | 爱至上,关系为核心 |
向何处去 | 肉体消亡,一切归零 | 永恒生命,被接纳 |
没有世界观,何来传承观?
没有传承观,何来家族力?
八、
宗老之事,非他一人的悲剧。
他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个缩影——
工具用得愈熟,人心荒得愈快;
海外资产愈多,家庭关系愈寡。
他以为传下去的是钱,其实传下去的是祸。
他说子女是“私生子”,说妻室是“老鼠该堵在洞中”。
可见他心中早已无人,只有标签;早已无爱,只有控制。
九、
更可悲的是,众人围观此案,多半是看热闹、嗑瓜子、笑人痴。
殊不知你我寻常百姓家,虽无亿万家财,又何尝没有类似的困境?
拆迁户为一套房兄弟反目,父母在时子女争宠,父母去后儿女争产——
哪一桩不是“宗氏争产”的微缩版?
哪一件不是“只传钱不传道”的后果?
十、
有人说:普通人要什么传承?
我说:正因为普通,才更要传承。
有钱人败家,败的是金山银山;
普通人败家,败的是最后一口底气。
没有精神传承的家庭,哪怕只有三间瓦房,也会争得头破血流;
没有价值观指引的子女,哪怕考上名校赚高薪,也会活得如同屌丝。
十一、
如何才能不重蹈覆辙?
不是先去学信托、办离岸、换美金。
而是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活着?
我要留下什么?
这三个问题,我问过许多人。
答案往往令人动容!
十二、
我曾开发一套《看见传承》卡牌,原是为高净值客户设计家族会议所用。
后来发现,寻常人玩之,更见效果。
父母选牌,十有八九会选到“子女”、“家庭”、“爱”。
有人边选边哭,有人说“我从未这样想过自己的一生”。
有一个初中生玩后,突然对母亲说:“妈,我知道你为什么总逼我读书了。” 母亲泪如雨下。
十三、
这不是魔术,而是人心本如此。
人心里都渴望爱,渴望被接纳,渴望活出意义。
只是平日被琐碎生计压住了,被功利世界催眠了。
一旦有人唤醒,便自然苏醒。
宗老若在生前玩过此牌,或许不会执意换美金、分股权、写遗嘱。
或许会多问几句:
“你要什么?”
“你快乐吗?”
“你记得爸爸为什么创业吗?”
十四、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他一生勤勉,白手起家,将娃哈哈经营成国民品牌,
最终却把“娃哈哈”变成了“哈哈哈哈”——
不是笑声,是讽刺;不是佳话,是笑话。
死后子女争产、舆论哗然、家丑外扬。
这难道是他想要的结局吗?
我想不是。
但他要的到底是什么?
或许他自己也忘了。
十五、
今人观此案,当引以为鉴。
不论你是企业一代,还是普通父母;
不论你家财万贯,还是仅有薄田三亩——
传承一事,人人有责,家家有关。
它不是有钱人的游戏,而是每个人的本分。
十六、
如何开始?
不必急于寻求答案。
先提出问题——
问自己,问配偶,问子女:
“咱家为什么存在?”
“咱们信什么?”
“咱们要一起走向哪里?”
这三个问题,胜过千金。
十七、
你若不知从何问起,
不如翻一翻《跨代领导力》,
玩一玩《看见传承》卡牌。
它们不是教科书,而是镜子;
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照一照你自己,问一问你内心。
或许会发现:
传承不在远方,就在当下;
不在法律文书,而在餐桌谈话;
不在金山银山,而在心传心。
十八、
愿你不做短见之人,
愿你家无争产之痛。
愿你的子女抬起头来说:
“我是某某的子孙,我不只有钱,更有他的精神。”
拙文模仿鲁迅先生笔意,不为批判一人一事,而为唤醒千家万户。若你也有所触动,不妨一读此书、一试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