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她”的时代还是时代的“她”?
2025年10月10日,中国饮料行业传来震动消息:宗馥莉正式辞去在娃哈哈集团的所有职务。这是继2021年她首次离职后的”二次下野”,而这一次,她的离去显得尤为决绝。就在两个月前,她还在接受财新专访时豪言”娃哈哈从此进入宗馥莉时代”,如今这番宣言犹在耳畔,现实却已物是人非。
这则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有人惋惜,有人质疑,更多人则在思考: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饮料公主”,为何会在继承之路上一波三折?娃哈哈这个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民族品牌,又将走向何方?
二、一直有两个娃哈哈
要理解今日之变局,我们必须认清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事实:其实一直存在着”两个娃哈哈”。
第一个娃哈哈,是那个从国企改制浪潮中成长起来、凝聚着宗庆后毕生心血的传统企业。这个娃哈哈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的智慧与勇气,承载着数万员工的生计,也是无数消费者心中的民族品牌象征。在这个娃哈哈里,有着复杂的股权结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多方利益的平衡。
而第二个娃哈哈,则是宗庆后、宗馥莉父女与元老杜建英等人一直在着力打造的“体外公司”体系。这个隐形的娃哈哈,掌控着核心的市场资源、品牌价值和现金流,是各方势力真正角逐的战场。
这种”一体两面”的格局,并非娃哈哈独有。在中国民营企业传承过程中,类似的影子公司、体外循环现象屡见不鲜。老一代企业家在正式体系外构建另一个掌控体系,本是出于灵活经营、规避风险等考虑,却往往在传承过程中埋下隐患。
三、分裂结果了
宗庆后这位”布鞋首富”的一生,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传奇。42岁才开始创业的他,靠着蹬三轮车送货起家,将娃哈哈打造成中国饮料行业的巨头。他的务实、勤奋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至今仍是商界学习的典范。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宗庆后强烈的控制欲和独特的经营哲学,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种下了今日的苦果。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当属当年与法国达能的那场著名对决。
2007年,宗庆后凭借民族情绪成功逼退达能,保住了对娃哈哈的控制权。这场胜利当时被视作民族品牌的胜利,但现在回头看,我们不禁要问:这场胜利的代价是什么?当情绪煽动取代理性经营,当体外公司的存在被合理化,娃哈哈是否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宗庆后或许从未意识到,他种下的分裂种子,会在传承过程中发芽壮大。他用一生建立了一个饮料帝国,却也用同样的手在这个帝国内部制造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四、两度浮沉,未必有第三次
宗馥莉的接班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坦。
2018年,宗庆后正式交棒,宗馥莉开始走上前台。这位从小接受西式教育、有着鲜明个性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二代”,一度被看作娃哈哈焕发新生的希望。她推动品牌年轻化,尝试数字化转型,努力让这个传统品牌跟上时代步伐。
然而,2021年的首次离职,暴露了传承过程中的深层矛盾。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但知情人都明白,这是新旧理念碰撞的必然结果。有趣的是,这次离职反而为宗馥莉赢得了舆论的广泛同情。当杜建英在香港提起诉讼时,宗馥莉巧妙地以”受害者”身份出现,赢得了宝贵的民意支持。
她的回归堪称一场漂亮的舆论反击战——踏着流量归来,带着民意加持,似乎已经扫清了接班路上的一切障碍。今年8月的高调宣言,更是将这种自信推向了顶峰。
但表面的风光掩盖不了实质的困境。在股权结构、品牌控制等核心问题上,宗馥莉始终难以真正掌控局面。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在现有体系内实现变革时,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道路:全力发展体外公司,试图”架空”传统体系。
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权力博弈的性质。从被迫防守到主动出击,从内部改革到外部突围,宗馥莉完成了一个”受害者”到”挑战者”的转变。而这一次,她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五、撕破帐篷到掀翻桌子
杭州,这个被誉为中国营商环境最佳的城市,曾经为娃哈哈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如今,这个象征着庇护的”帐篷”已被撕破,原本在下面乘凉的人,因为无法完全拥有她,最终选择了掀翻桌子。
这个比喻背后,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中普遍存在的困境:老一辈搭建的事业平台,往往无法满足新一代的发展需求;而新一代的雄心壮志,又常常遭遇旧有体系的顽固抵抗。
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拉锯战中,我们看到了一幅令人唏嘘的画面:一代在挖,二代也在挖,大家都在忙着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却不知不觉中动摇了整个帝国的根基。当每个人都想着如何掌控更多时,就没有人真正关心这个品牌的未来了。
娃哈哈的宿命,在宗庆后决定让体外公司发展壮大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在利用情绪煽动赶走达能的那一刻就已经写好。这种基于控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最终反噬了企业本身。
六、主角的毒药
从心理层面分析,宗馥莉的挣扎源于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为什么不是真正的主角?”这个疑问,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她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酵成一种难以化解的苦毒。
在传统中国家族企业中,“名分”与”实权”常常存在落差。宗馥莉虽然顶着”继承人”的光环,却始终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完整权力。这种地位与能力的不匹配,最终促使她做出了极端选择:与其在不完整的舞台上跳舞,不如另起炉灶,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
她的“不将就”,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悲哀。勇气在于敢于打破困局,悲哀在于这种打破实际上意味着传承的失败。当她宣布启用”娃小宗”品牌时,等于公开承认了接班努力的破产。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宗馥莉的案例揭示了家族企业传承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权力交接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职位更替,更需要完成资源、人脉和决策权的实质性转移。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传承的天折。
七、18亿根本不痛!
杜建英在香港发起的诉讼,要求追回18亿资金,这场官司远非简单的经济利益之争。它象征着娃哈哈内部权力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也预示着宗庆后遗产纠纷将进一步公开化。
这18亿资金的最终归属固然重要,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背后的象征意义:无论这笔钱最终判给谁,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娃哈哈的品牌价值正在这场内耗中持续流失。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宗庆后当年种下的分裂,如今正在结出苦涩的果实。这不是某个人的失败,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经营哲学的失败。
八、一本怎么念都歪的经!
宗馥莉的遭遇并非个案。在中国,有无数”宗馥莉们”正在经历类似的传承困境。她们从父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万贯家财,更有一本”怎么念都会歪的经”。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第一代企业家普遍进入交班期。据统计,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能够成功传承到第二代的不足三成。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复杂的文化、制度和人性因素在共同作用。
中国传统”家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冲突、创始人难以放权的心理、二代接班人经验与权威的不足、元老团队与新生代的矛盾……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独特挑战。
九、家族顾问什么时候可以上桌?
宗馥莉与娃哈哈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企业传承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权力的交接,还是包括理念、文化和价值观的延续?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管理智慧?宗馥莉的西式教育背景与娃哈哈的传统基因之间的冲突,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再次,当企业内部博弈损害到品牌价值和社会效益时,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
最后,对中国众多的家族企业而言,娃哈哈的案例提示我们:传承规划必须尽早进行,控制权的转移要彻底透明,体外循环的风险需要严格管控。
十、别了,宗馥莉时代!
宗馥莉的时代尚未真正开始,就已经宣告结束。这对她个人而言或许是一种解脱,对娃哈哈这个品牌而言却是一次重创。
但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新生的开始?对宗馥莉来说,摆脱了娃哈哈的桎梏,她或许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实现自己的商业理想;对娃哈哈而言,经历这番阵痛后,或许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宗馥莉和娃哈哈的故事,只是这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小注脚。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超出了个案本身。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期待着中国企业家能够找到传承的智慧,让企业在代际更替中不仅存活下来,更能焕发新的生机。毕竟,企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属于哪个家族,而在于它能为这个社会创造什么。
别了,宗馥莉时代!但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大戏,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