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2岁的宗庆后靠着14万元借款,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企业经销部。他蹬着三轮车,穿行在杭州的街巷,代销课本、冷饮,心里揣着一团火。
几年后,这家企业兼并了濒临倒闭的杭州罐头食品厂,开发出第一款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那句“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像一声春雷,炸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娃哈哈”这三个字,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朴素的温情。它的目光,始终向外,注视着中国的孩子们,关切着他们的健康与食欲。
近四十年后,2024年,宗庆后先生的独女,曾短暂执掌娃哈哈帝国的宗馥莉,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品牌——“娃小宗”。
品牌名的更迭,像一道刺眼的闪电,劈开了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中最隐秘、也最致命的黑洞:当企业的方向盘,从关注“娃”(用户)交到聚焦“宗”(自我)的手中时,一场价值观的崩溃,早已悄然发生。其毁灭性,远比丢掉一个市场、亏损一笔利润,要深刻得多。
(一)牌局已乱
一场没有赢家的“三国杀”
如果你以为娃哈哈的宫廷剧,主角是原配长女与非婚生子女的缠斗,那你看的只是第一集。
最新的剧情,远比这更凶险,也更难堪。
一方是宗馥莉,她已辞去娃哈哈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高调宣布将押注自己的新品牌“娃小宗”,并要求经销商从2026年开始站队:签了“娃小宗”,就不能再签“娃哈哈”。
另一方是她的叔叔宗泽后,他不仅在网上频频向侄女发难,更是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娃小智”,并高调宣布已签下一百五十多家经销商,直挖墙角。
第三方,则是娃哈哈品牌本身。它现在的CEO,是由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公司的法务总裁出任,角色更像一个“看守内阁”。他发布指令:任何与“娃小宗”签约的经销商,将不得再经营娃哈哈品牌。
局面至此,已成一盘死棋。
原来那个靠着“家文化”凝聚数千员工、靠着“联销体”绑定上万经销商的千亿帝国,从内部裂成了三块。他们争夺的焦点,不再是产品创新,不再是市场开拓,甚至不再是那个价值千亿的品牌本身,而是最原始的资产——经销商渠道。
这就像一场内战,各方不再争夺首都的控制权,而是在疯狂地抢掠人口。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在这个行业,谁掌握了铺货的毛细血管,谁就能活下去。
然而,这种活,是一种苟延残喘。当所有战略资源都消耗在无限的内斗时,没有人还有精力去看一眼战场之外的客户。
(二) 病灶深处
从“AD钙奶”到“Kelly One”的品牌基因突变
让我们做一个残酷的对比。
宗庆后时代:
品牌核心: “娃哈哈”。重心在“娃”,关注的是儿童,是用户。
广告语: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解决的是用户的痛点。
技术故事: 收购罐头厂,拿到浙江大学的研发成果,做“AD钙奶”。关注的是产品能带来的健康价值。
宗馥莉时代:
品牌核心: “Kelly One”(她早前推出的个性化定制饮料品牌)。Kelly是她的英文名,潜台词是“Kelly是唯一”。
品牌核心: “娃小宗”。重心从“娃”滑向了“宗”,是她个人意志的延伸。
战略动作: 将内部斗争的精力,远多于应对外部竞争的精力。供应链整顿、专卖店收回,刀刀指向“自己人”。
这种品牌基因的突变,揭示了宗馥莉内心最深层的思维定式:在所有决策中,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我”。 是我的控制权,是我的胜利,是我的品牌,是我的宏图。
“我们看Kelly One和娃小宗这两个品牌,很显然不再思考客户,而是思考自己。也就是说,宗馥莉思考的只有他自己。”
这种“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并非宗馥莉独有,而是她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最恶劣的遗产。
(三) 有毒的遗产
体外公司与“桌面下的艺术”
宗庆后先生是一代商业奇才,但他也留下了一个“有毒的治理结构”。
当年的“达娃之争”,宗庆后之所以能成功逼退法国达能,一个至关重要的“核武器”是——庞大的体外公司网络。
这些体外公司,游离于主品牌之外,却共享着主品牌的资源与利润。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宗庆后用以掌控全局、实现个人意志的“私人武装”。
然而,这种“桌面下的艺术”,也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规则是可以绕开的,共识是可以打破的,为了最终的控制与胜利,手段可以非常规。
宗庆后凭借其强大的个人威望和“一妻一女一步鞋”的公众形象,尚且能维持这个庞大体外体系的脆弱平衡。但当他把这套充满内部博弈的体系,交给同样充满“赢的执念”的女儿时,平衡瞬间被打破。
“原来无论是宗泽后也好,还是杜建英(非婚生子女母亲)一派也好,都是跟着宗馥莉一起去做这些体外公司的…原来大家都是一起做小号的。后来,当大家变成一个团队,没有了大号…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小号做成最大。”
这是一场没有裁判的内耗。 父亲教给了女儿斗争的手段,却没有教会她和解的智慧。他传下了帝国的版图,却没有传下凝聚版图的“向心力”。
(四)解药何在
修复价值观,而非修复市场
面对如此困局,难道真的没有解药了吗?
有。但这剂解药,不在财务报表里,不在渠道战略里,甚至不在股权设计里。它藏在最软性、也最坚韧的地方——家族的价值观体系里。
一个朴素叫二老满意。
一是老百姓满意。 你的员工、你的经销商、你的消费者是否真心拥戴你?宗馥莉改革渠道,砍掉小经销商,得罪了人;与员工持股会产生矛盾,寒了心。她失去了“人心”这个最重要的基本盘。
二是老大哥满意。 地方政府、大股东需要的是稳定、就业和发展。当一个企业内斗到鸡飞狗跳、社会影响极度负面时,老大哥的宽容也就到了尽头。娃哈哈2026年的品牌授权,需要所有股东签字,这就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在杭州这个对商业最宽容的地方你还是混不下去,那恐怕去哪里你都很难生存。
如何做到“二老满意”?它需要一套可操作、可讨论、可植入家族基因的价值观工具。
文末的《价值密码》卡牌里面有很多适合宗家的解药。
这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
当宗馥莉在“荣耀”(通过高贵的行为赢得他人的尊重)这张卡牌上失分时,她选择了与父辈品牌决裂,而非以更高贵的姿态去修复与整合。
当她在“团结”这张卡牌上失分时,她选择清理门户,而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去“接纳那些难以接纳的人”。
当她在“创新”这张卡牌上迷失时,她只理解了创新的皮毛——做新口味,却忘了创新最根本的两条腿:对传统的延续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价值密码》卡牌,它不是一副塔罗牌,不为预测吉凶。它是一个“家族操作系统”,让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坦诚地、有框架地讨论:我们究竟相信什么?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我们希望以怎样的面貌被世人记住?
它是在帮助家族,用确定的价值观,去对抗不确定的人性情绪;用“我们共同信奉的准则”,去化解“老子一时爽”带来的无尽内耗。
宗庆后用一生建造了一座名为“娃哈哈”的丰碑,在他离开世界的时候,虽然他个人的品行没有他裱糊的那么周正,但至少残存着对用户的些许关照。
如今,这座丰碑正面临风雨侵蚀。侵蚀它的,不是市场的狂风暴雨,而是从内部开始崩坏的价值观基石。
宗馥莉女士还有机会。但这机会,不在于“娃小宗”能签下多少经销商,而在于她能否有勇气直面这场“价值观的崩溃”,并亲手修复它。
真正的传承,传的不是财富的数字,而是创造财富的那颗心;接的不是权力的权杖,而是使用权力时的那份敬畏与智慧。
对于所有服务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管理从业者而言,娃哈哈的案例是一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告诉我们:
在为客户规划那数亿、数十亿的资产之前,或许应该先拿出那套《价值密码》卡牌,和他们玩一局。问问他们:“在这一切财富之上,您想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因为,所有的胜利,到最后,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而这,或许才是家族传承中,最昂贵也最稀缺的密码。